數位輸出的種類、劣化現象,以及保存須知

數位輸出的種類、劣化現象,以及保存須知

文章更新於2025/1/5
(2021/1/17 已更新台灣溫度及濕度之統計資料)

數位輸出/印刷是什麼?

定義數位輸出/數位印刷

數位輸出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涵蓋了直接從數位檔案印刷到各種基材的方法。詳細而言,數位輸出是指將經過數位處理的圖像、資料,透過各種輸出設備,例如印表機,轉換為實體的過程。這使得數位圖像能夠以實體照片、海報、畫布等形式呈現。

數位印刷通常指的是專業印刷,跟傳統的印刷相比,主要優勢在於無需製版,從而節省了時間和成本,適合相對少量的印刷需求。印表機的種類,可以是大型或高容量的雷射或噴墨印表機,也可能是辦公室桌上型的小型雷射或噴墨印表機。也因此,數位輸出的應用範圍很廣,以下將簡列介紹。

數位輸出/數位印刷的發展與應用

數位輸出的發展可追溯至20世紀中,隨著電腦技術的進步,數位圖像處理技術也逐漸發展成熟。早期的數位輸出設備價格昂貴且稀有,但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設備的價格逐漸下降,輸出的效果也不斷提升。到了2000年以後,硬體的進一步發展使得大多數影像處理已經轉向數位化。如今,數位輸出技術已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成為最具多樣性且經濟實惠的輸出方法之一。

數位輸出早已廣泛應用在我們的工作及生活中,包含:

  • 日常列印: 低成本的家庭和辦公室列印
  • 辦公室文具: 包括名片和信紙
  • 客製化印刷: 相片書或是少量客製化書籍
  • 藝術創作: 藝術微噴和相紙輸出
  • 廣告製作: 戶外大幅廣告和活動標誌
  • 照片輸出: 數位照片輸出及印製
  • 建築設計: 牆面掛畫和地面圖案

參考資料 : Wiki 數位影像處理

身為專業的數位影像輸出及印製廠商,我們持續研究及整理高階數位影像輸出的相關資訊,因此,我們本篇討論的,將會是上述的「藝術創作」及「照片輸出」相關的數位影像相紙輸出

數位影像輸出的種類

數位影像的輸出方式,大致上分為下列三種:

1. 噴墨輸出 Inkjet Prints

噴墨輸出使用噴嘴將墨水噴印到紙張或其他基材上。印表機的噴頭不會直接接觸到紙張上,而是將墨水隔空噴印到紙張,因此,墨點的大小、噴頭距離紙張的距離,以及墨點噴印的精確度將會影響噴墨輸出的最終品質。

噴墨輸出的運作原理:

  1. 電腦控制:電腦將數位影像分解為數百萬個小點,準確計算每個點需要的墨水顏色和位置
  2. 墨水噴頭:印表機的噴頭會將極細小的墨水噴印到材料上。墨滴的大小、數量和位置都由電腦控制
  3. 多種材料:噴墨輸出可用於紙張、塑膠、布料等各種不同材質

這項技術目前廣泛應用於專業印刷設備。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更多數位輸出印刷的細節,歡迎展開下列主題:

噴墨輸出印刷可分為兩種類型-

A. 連續式噴墨(Continuous Inkjet)
最早用於影像印刷,會持續噴射帶電墨水,並透過電腦系統控制哪些墨滴會印在紙上,其餘墨滴則會被回收。這種技術過去主要用於商業印刷,但現在已較少用於少量客製化的影像輸出,而是轉向大規模生產,與平版印刷競爭。

B., 按需噴墨(Drop-on-Demand Inkjet)
只在需要時噴射墨滴,不需要偏轉或回收系統。此技術又分為兩種:

  • 熱感式噴墨(Thermal Inkjet):利用加熱元件將墨水汽化形成氣泡,將墨滴推出噴嘴
  • 壓電式噴墨(Piezo Inkjet):利用陶瓷壓電片彎曲擠壓墨水,將墨滴推出噴嘴

噴墨印刷的墨水主要有水性(aqueous)、溶劑性(solvent)和 UV 固化型(UV-curable)三種。

高品質的數位影像輸出通常使用水性墨水,其溶劑型及UV墨水只要在製作商業大圖輸出及大量海報看板,因此,我們這邊就不多加討論及說明。

水性墨水(Aqueous Inks),又分為染料(dye)和顏料(pigment)兩種:

染料墨水

  • 染料是可溶於水的有機化合物
  • 染料技術則不斷進步,許多染料的壽命也明顯比過去長
  • 有些染料墨水的噴墨機特別使用黑色的顏料墨水,企圖增加文件的耐久保存性

顏料墨水

  • 可能是無機的,可能是有機的,也可能是兩者混合的
  • 顏料墨水對環境的抵抗力較好,但較容易在處理時損壞

藝術微噴是高品質的影像數位噴墨輸出,我們有一篇專文探討藝術微噴,因此這裡不在列出相關細節,如果您有興趣了解關於「藝術微噴」的各項細節,歡迎參考以下文章!

閱讀「全面解析藝術微噴」文章

數位輸出有許多種類及細項

藝術微噴也有許多紙材可以選擇,例如 Epson、Canson 、Moab

2. 雷射輸出印刷 Laser Printing

  • 雷射輸出印刷的基礎是靜電攝影技術,最早於 1938 年由 Chester Carlson 所發明
  • 數位化起始於在 1969 年,當時 Xerox 使用電腦驅動的雷射來曝光影印機的感光鼓,創造出第一台雷射印表機
  • IBM 在 1976 年率先將雷射印表機商業化

雷射輸出印刷的運作原理

  • 雷射印刷使用碳粉(toner)來形成圖像,並透過加熱將碳粉熔合到基材上
  • 數位雷射印表機與類比影印機的技術相似,主要區別在於感光鼓的曝光方式。雷射印表機使用電腦控制的雷射掃描感光鼓,而影印機則使用光線反射
  • 彩色雷射印表機使用青色、洋紅色、黃色和黑色四種碳粉,分別轉印以產生全彩影像

如果你有興趣了解更多關於雷射輸出印刷的細節,歡迎展開下列主題:

材料
雷射印刷使用碳粉來形成圖像,碳粉主要有乾式和液態兩種:

  • 乾式碳粉(Dry Toner):由聚在聚合物微粒裡面的顏料組成,透過加熱融合到紙張表面
  • 液態碳粉(Liquid Toner):顏料分散在揮發性的油中,在融合過程中油會蒸發掉

碳粉的穩定度

  • 黑色碳粉:穩定性高
  • 彩色碳粉: 穩定性因製造商而異

紙張
雷射印刷使用的紙張可分為無塗層紙和塗層紙兩種:

  • 無塗層紙(Uncoated Paper):一般用於桌面或辦公室印表機,通常稱為普通紙、辦公室紙或影印紙
  • 塗層紙(Coated Paper):表面塗有礦物層,以提高紙張的密度、不透明度和表面平滑度,有塗層的紙張常見於雜誌、宣傳冊、海報等

總結來說,跟影像相關的雷射印刷技術也被應用於大型數位印刷機,這些設備可進行單張或大量印刷,且每張印刷品可以是獨一無二的,也就是可以單張客製印刷,不需要一定數量才能印製。

這使得雷射印刷在客製化產品,如相片及個人相簿方面具有競爭力。

3. 熱昇華輸出 Dye Sublimation Prints

熱昇華輸出是一種利用熱將染料從色帶轉印到列印紙張上的數位印刷技術。這項印刷技術最早可以追溯到1957年,到了1986年,熱昇華技術才真正進入商業市場,並開始被廣泛應用於影像輸出。

熱昇華輸出的運作原理 :

  1. 顏料轉移:在熱昇華印刷中,印表機使用塗有固態染料的色帶,通常是青色(Cyan)、洋紅色(Magenta)和黃色(Yellow)三種染料
  2. 熱能控制:印表機透過加熱的方式,將這些染料從色帶上轉移到特殊的紙張表面。加熱的溫度與時間會影響顏料的濃度,讓每個顏色能夠精確地疊加,呈現出完整且色彩鮮豔的圖像
  3. 接收層:熱昇華紙張的表面有一層聚酯塗層,這層塗層能夠有效地吸收來自色帶的氣化染料
  4. 保護塗層:印刷完成後,最後會加上一層透明保護塗層,防止濕氣和空氣污染將會造成的損害

台灣照片沖印/輸出的現況

為了讓大家更了解手中或家中照片的分類,進而掌握最佳的保存方法,我們對台灣目前的照片沖印現況進行了一些研究。

照片沖印店/傳統照相館:傳統照片

大部分的照片沖印店, 無論是實體店面或是線上沖印, 都沒有列出他們使用的機型, 因此不是很容易得到直接的資訊。

不過我們推論台灣多數快速沖印店以及傳統照相館沖洗出來照片,例如4x6、5x7、8x10英寸等尺寸,仍然使用傳統照片製作技術,也就是使用化學藥劑進行顯影和定影的傳統沖印技術。

我們如此推論,是因為大部分的照相館使用下列相紙,而這些都是適用於傳統照片沖印技術所使用的相紙:

傳統照片沖印

  • 柯達相紙 Kodak Professional Endura Premier Paper
  • 柯達相紙 Kodak Royal Digital Paper
  • 富士相紙 Fujicolor Crystal Archive Paper Type II

因此,我們透過相紙來推論及理解這些照片沖印店及照相館的照片沖印方式!

便利商店即時沖印:雷射照片

至於便利商店提供的照片即時沖印服務,例如以下最便利的服務:

這兩家所使用的列印技術,官方網站並未明確說明,我們無法確定,但是一般而言,商用自助列印設備多採用 雷射列印技術,因其速度較快且適合大量列印需求,因此,我們推論可能是採用雷射列印技術,提供給大家參考!

專業數位輸出:噴墨輸出

攝影師、藝術家、平面創作者採用的藝術微噴,都是屬於噴墨輸出。

噴墨輸出這個輸出方式包含不同的細項,其中的藝術微噴是屬於高品質的影像數位噴墨輸出。我們有一篇專文探討「藝術微噴」,如果您有興趣了解關於「藝術微噴」的各項細節,歡迎參考以下文章。

閱讀「全面解析藝術微噴」文章

數位照片會產生的劣化現象

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照片,隨著時間的演進,都會因為環境因素的變化,包含溫度、濕氣,和空氣污染物,而出現不同種類及不同程度的劣化現象,包含下列種類:

  • 泛黃(Yellowing):紙張或影像隨時間變黃
  • 開裂(Cracking):材料表面出現裂紋或破裂
  • 分層(Delamination):材料的不同層次分離
  • 墨水滲出(Bleed):墨水從預定區域擴散,導致邊緣模糊
  • 黏住(Blocking):印刷品或圖像在高溫或高濕環境下黏在一起
  • 亮度劣化(Ferrotyping):印刷品表面變得光亮或出現光澤斑點
  • 發霉(Mold):材料表面因潮濕而長出霉菌
  • 褪色(Fading):顏色隨時間變淡或消失

我們將依據 IPI 影像研究所提供的劣化範例是由,逐一說明。

這邊先列出原始照片,以供比對...

  • 泛黃(Yellowing):紙張或影像隨時間變黃,影響外觀質感
  • 開裂(Cracking):材料表面出現細小裂紋或破裂
  • 褪色(Fading):顏色逐漸變淡,失去原有的色彩鮮豔度

泛黃的照片

白色或淺色的紙張隨時間變黃,影響作品外觀

照片連結

開裂的照片

材料表面出現細小裂紋或破裂

照片連結

褪色的照片

顏色逐漸變淡,失去原有的色彩鮮豔度

照片連結

接下來要說明的劣化範例,仍然是由 IPI 影像研究所提供的,這也讓我們更清楚了解不同情況下所產生的劣化情況。

原始照片vs 毀損的照片,比對之下更明顯...

原始照片 (連結)

  • 分層(Delamination):紙張或材料的不同層次分離
  • 亮度劣化(Ferrotyping):影像表面變得不均勻地光亮,或出現光澤斑點

分層的照片

紙張或材料的不同層次分離

圖片連結

原始噴墨輸出,在高光面相紙上

原始圖片連結

高光面相紙的亮度產生劣化

影像表面變得不均勻地光亮,或出現光澤斑點

圖片連結

此處列出的劣化範例仍然是由 IPI 影像研究所提供的,相信能讓我們更清楚不同種類的劣化情節。

這邊也一樣先列出原始照片,以供比對...

原始照片 (連結)

  • 墨水滲出(Bleed):墨水擴散到不該有顏色的區域,導致邊緣模糊

最後,以下這兩種照片變質劣化的狀況,例如兩張紙張黏在一起,或者是紙張表面發霉,這些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就會遇到,不難想像,也能理解。

因此我們不再列出參考照片:

  • 黏住(Blocking):在高溫或高濕環境下,印刷品或照片黏在一起
  • 發霉(Mold):在潮濕環境下,材料表面長出霉菌

出現滲墨的照片

圖片連結

墨水滲出

墨水滲出時,洋紅色染料會從原始位置移走。 頂線暴露在高濕度下,而底線則沒有

圖片連結

溫度與濕度會造成不同種類的的損害

經過上面的文章,我們已經很清楚,起因於環境中的溫度、濕度,以及空氣污染,將引起以下幾種損害情況:

  • 泛黃(Yellowing):紙張或影像隨時間變黃
  • 開裂(Cracking):材料表面出現裂紋或破裂
  • 分層(Delamination):材料的不同層次分離
  • 墨水滲出(Bleed):墨水從預定區域擴散,導致邊緣模糊
  • 黏住(Blocking):印刷品或圖像在高溫或高濕環境下黏在一起
  • 亮度劣化(Ferrotyping):印刷品表面變得光亮或出現光澤斑點
  • 發霉(Mold):材料表面因潮濕而長出霉菌
  • 褪色(Fading):顏色隨時間變淡或消失
如果我們進一步研究,溫度、濕度和空氣污染這些不同的環境因素,對照片的損害其實還不盡相同呢!

溫度 heat
濕度 humidity
空氣污染 pollution
泛黃 Yellowing
開裂 Cracking
分層 Delamination
墨水滲出 Bleed
黏住 Blocking
亮度劣化 Ferrotyping
發霉 Mold
褪色 Fading
泛黃 Yellowing
開裂 Cracking
分層 Delamination
墨水滲出 Bleed

研究顯示,溫度和濕度是影響數位輸出作品壽命的兩個關鍵因素。如果環境中的溫度或濕度劇烈變化,可能會加速影像的老化,甚至導致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壞。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材質、墨水和印刷設備的組合,都會影響輸出作品的保存狀態。舉例來說,同一幅影像,使用不同品牌的相紙、不同種類的紙材,甚至不同的墨水與輸出機,最終的保存效果可能有天壤之別。因此,建議定期檢查每件作品的保存狀態,而不是用同一標準來判斷所有的輸出作品。



不同溫度對數位輸出照片保存的影響

無論是傳統照片還是數位輸出照片,理想的儲存濕度應保持在相對濕度30%-55%之間。這個範圍有助於減少材料劣化、避免黴菌滋生,同時也能維持影像顏色的穩定性。

在這個建議的濕度範圍內,不同類型的照片在不同溫度條件下保存,耐久度也會有所不同。以下將說明各種溫度環境下,對傳統照片與數位輸出作品保存品質的影響與評估。

儲存條件
攝氏溫度
傳統照片
黑白
傳統照片
彩色
數位影像
噴墨輸出
數位影像
熱昇華輸出
數位影像
雷射輸出
室內溫度 20°C
尚可
不好
不好
涼爽溫度 12°C
不好
尚可
很好
很好
冷藏溫度 4°C
很好
很好
很好
零下溫度 < 0°C
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很好
上述的保存品質的評估級別,分別代表下列意義:

品質評等 狀態評估
不好
可能造成重大損害
尚可 不符合建議,但長期來說可能會符合要求的
符合最低建議
很好 超出最低建議

關於不同溫度級別的進一步說明:
  • 雖然我們將保存環境分為四個溫度範疇來分類,但溫度對紙張照片劣化速度的影響其實是連續性的——溫度越高,老化速度越快;溫度越低,老化過程越慢
  • 在實務操作中,保存環境的平均溫度會被歸類到最接近的溫度範疇。例如,如果實際保存溫度為 10°C,則該環境可視為涼爽級別(12°C)。
  • 如果實際溫度正好介於兩個溫度範疇之間,應同時考量較涼的溫度效果和較暖的溫度風險,以便做出更全面的保存評估。
  • 此外,任何平均溫度等於或低於0°C 的環境,應統一視為零下保存環境,這類條件通常能大幅減緩影像劣化的速度。

整體而言,低溫保存是一個很有效的方法,可以顯著減緩老化過程,讓紙張照片保存得更久。

總之,了解你的數位輸出照片所使用的材質與保存條件,並適時檢查與調整環境因素,是確保照片長久保存的最佳方式。

極端濕度對數位噴墨輸出的影響

濕度對數位輸出照片的保存影響極大,過高或過低的濕度都應避免,以確保照片的品質與壽命。

高濕度的影響

  • 高濕度環境容易導致材料結塊、表面亮度劣化,甚至發霉
  • 噴墨輸出的染料墨水在高濕度環境下容易發生墨水滲出,造成影像模糊和色邊現象
  • 根據觀察,在25°C下,當相對濕度低於65%時,數位噴墨照片是安全的,不會出現墨水滲出的情況
  • 然而,當濕度超過65%時,數位噴墨照片滲色現象開始明顯,且隨著濕度增加,滲色時間急劇縮短
  • 在相對濕度達到80%或更高時,數位噴墨照片可能在不到24小時內出現嚴重的墨水滲出與影像劣化

因此,應避免將數位噴墨照片存放於高濕度環境,特別是80%以上的濕度範圍。

低濕度的影響

  • 雖然台灣較少出現極端低濕度的環境,但相對濕度低於25%時,材料容易變得脆弱,導致開裂和操作困難。

建議的濕度範圍

  • 儲存環境的相對濕度應維持在25%至65%之間,理想範圍為30%至55%

總結來說,保持適當的濕度範圍,避免極端高濕或低濕環境,是確保數位噴墨輸出長期穩定保存的關鍵。

照片的理想保存條件

IPI 研究室 針對傳統及數位輸出照片等多種型態的照片,建議下面不同溫度及濕度的保存條件:
影像輸出種類
最高溫度
相對濕度 (RH) 範圍
熱昇華輸出
20°C (68°F)
30-50%
雷射輸出
20°C (68°F)
30-50%
噴墨輸出 (包含染料及顏料墨水)
4°C (40°F)
30-50%
彩色傳統照片
4°C (40°F)
30-50%
黑白傳統照片
12°C (54°F)
30-50%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傳統還是數位輸出照片,都應該保存在相對濕度30到50% 的環境中,室內溫度不宜超過20°C。

台灣氣候特性與數位輸出照片的保存挑戰

這一小段,我們將討論在台灣保存照片所面臨的挑戰!

首先,我們找出過去30年 (1991-2020) 間,台灣氣候的官方統計資料:
中央氣象局氣象統計數據1991-2020期間,30年氣溫及相對濕度平均值 (每10年更新一次,下次更新日期為2031年1月底)


1991 - 2020
平均氣溫
每年氣溫
≥25℃的天數
每年最高氣溫
≥30℃的天數
相對濕度
台北 23.5°C
151.1天
135.7天
74.8%
花蓮 23.7°C
160.0天
123.5天
77.3%
宜蘭 22.8°C
145.3天
122.4天
80.7%
高雄 25.4°C
223.8天
173.7天
75.0%
臺中 23.7°C
179.6天
170.9天
74.5%

根據以上研究,我們再次列得出以下結論:

  • 無論是傳統還是數位輸出照片,室內溫度都不宜超過20°C
  • 噴墨輸出及傳統彩色照片甚至需要在冷藏溫度(約4°C)的儲存環境,才能減少對作品的損害
  • 無論是傳統還是數位輸出照片,相對濕度應維持在30-50%之間,才能確保作品穩定保存

根據台灣的氣候統計資料,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 台灣的氣候條件不利於長期保存紙張照片,無論是哪種輸出形式,尤其對噴墨輸出及傳統彩色照片的保存更為不利
  • 若要在台灣創造適合保存影像作品的環境,必須長期依賴空調系統嚴格控制溫度與濕度,這通常需要美術館、博物館資料館等級的設備與管理才能達成


p.s. 要判斷我們的環境是否適合保存數位輸出作品,可以先思考以下兩個問題:
  1. 目前的儲存條件是否適合數位輸出作品?
  2. 如果環境不適合,哪種儲存條件才是最佳選擇?


在台灣照片的理想保存條件及建議

在台灣潮濕且多變的氣候條件下,數位輸出作品的保存面臨極大挑戰。若能有效控制溫度濕度空氣品質,將能顯著減少作品的劣化速度,延長保存壽命。以下是專為台灣環境量身打造的保存建議:

📌 總結與建議

  • 在台灣環境下,理想的保存條件為:18°C 至 21°C的穩定溫度30% 至 50%的相對濕度,搭配良好的空氣流通避免陽光直射
  • 若條件允許,建議使用恆溫恆濕設備來維持穩定的保存環境
  • 定期檢查保存環境,根據季節變化適時調整設備設定,確保紙張照片能長時間維持最佳狀態

在台灣氣候條件下,良好的保存環境並非易事,但只要細心控制每個關鍵因素,紙張照片依然能夠在時間的流逝中保持鮮豔與完整。

以下是我們的詳細說明!

📌 溫度控制

  • 理想溫度:維持在 18°C 至 21°C 之間
  • 穩定性:避免劇烈的溫差變化,因為頻繁的溫度變化會導致紙張收縮或膨脹,嚴重時甚至造成表面龜裂
  • 實用建議:使用空調系統來維持穩定的室內溫度,並避免將作品放置於冷氣或暖氣出風口附近

📌 濕度控制

  • 理想濕度:相對濕度(RH)應維持在 30% 至 50% 之間
  • 高濕度風險:濕度過高會導致紙張變形墨水暈染,甚至發霉
  • 低濕度風險:濕度過低可能使紙材變脆,甚至引發靜電問題
  • 實用建議:使用除濕機控制濕度,尤其在梅雨季節和潮濕的海島氣候中尤為重要

📌 空氣品質

  • 空氣中的污染物灰塵可能加速材料老化,甚至引發黴菌滋生
  • 實用建議:保持室內空氣流通,使用空氣清淨機過濾懸浮微粒和污染物

📌 避免陽光直射

  • 紫外線是顏色褪色的主要原因之一,長時間暴露在陽光或強光下,影像顏色將迅速褪去
  • 實用建議:將作品放置在陰涼處,或以抗UV的透明玻璃或壓克力來額外防護作品

新提案:ChromaLuxe金屬照片

如果您看了以上的內容,有些沮喪,因為:

  • 理想的保存條件難以達成
    維持穩定的溫度、濕度和光線控制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容易,往往需要特定的設備與環境
  • 保存條件與生活環境背道而馳
    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的舒適溫濕度,往往與理想的照片保存環境不一致,難以兼顧
  • 即使盡力維護,照片仍可能劣化
    即使已經在環境控制上付出大量努力,紙張照片仍可能隨著時間產生泛黃、開裂或褪色等現象

那麼,我們歡迎您探索新型態的照片媒材「金屬照片」,因為我們相信金屬照片是個美好解方!

  • 色彩鮮豔、質感細膩,耐用性極佳
  • 能輕鬆融入居家或辦公空間,不需過度維護
  • 成為生活空間中的永恆視覺焦點

我們簡列了數位輸出與瑋思影像的「金屬照片」兩種作品印製媒材的「特性」比較表,歡迎你一起來認識ChromaLuxe金屬照片。

特性
數位噴墨輸出
藝術微噴
金屬照片
基材 相紙紙張
如EPSON, ILFORD等
ChromaLuxe 金屬鋁板
製程原理 數位輸出
墨水停留在紙張表層
數位輸出+熱壓轉印技術,製程繁複
完成後墨水融入表面特殊塗層
典藏等級 典藏等級
典藏等級
解析度 高解析度,影像銳利 中等解析度,自然呈現
保存條件 最佳:保持在4℃/相對溼度50%以下
(不適合台灣高溫潮濕環境)
不需要特定保存條件
(合適台灣環境,即使浴室及廚房也OK)
防水性 不防水、不耐潮
(紙張有毛細孔,水氣會滲入紙張)
防水、防潮濕
(表面塗層沒有毛細孔,水氣無法滲入)
抗褪色性 不耐褪色
(紙張有毛細孔,會接收空氣污染源)
可抗褪色

(表面塗層沒有毛細孔,杜絕空氣污染源)
抗刮傷性 不耐刮
(紙張不耐刮,尤其黑色墨水易磨損)
防刮傷
(表面塗層為硬質材質,平滑無毛細孔)
耐污染性 不防化學藥劑不耐污染
(紙張有毛細孔,會接收化學藥劑)
抗化學藥劑、耐污染
(表面塗層無毛細孔,化學藥劑無法滲入)
可清潔性 無法清潔擦拭 容易日常清潔
(可使用清水或潔用酒精輕拭表面清潔保養)

延伸閱讀:IPI (Image Permanence Institute) 影像研究所簡介

IPI 影像研究所是一個位於大學內的非營利研究實驗室,致力於視覺和其他紀錄形式在保存議題上的科學研究,是世界上在此議題上最大的獨立實驗室。 IPI成立​​於1985年,由羅徹斯特理工學院 (RIT) 和影像科學與技術協會 (Society for Imag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共同努力和贊助。 IPI 的保存研究和外展工作的資金主要來自國家人文基金會、博物館和圖書館服務研究所以及 Andrew W. Mellon 基金會,以及各方企業支持者的慷慨捐助。 IPI 為全球的圖書館、檔案室和博物館提供相關資訊、諮詢服務、實用工具和保存技術,同時,影像和消費者保護相關產業也會使用 IPI 的諮詢、測試和教育服務。

  • 研究和專長領域: 攝影輸出和印刷媒材的性質
  • 為檔案和攝影輸出的保存議題提供專業的資訊和技術支持
  • 環境管理和保存的永續實踐
  • 影像及資訊媒材,以及數位輸出保存的穩定性
  • 制定用於影像媒材和保存的ISO標準

更多關於 IPI影像研究所,請參考 IPI Wiki 或是 IPI 官網。

網站連結: IPI Wiki IPI 官網

參考資料與推薦連結

Q13 : 檔案庫房環境溫濕度規定為何?
文章連結:https://www.archives.gov.tw/wSite/public/Attachment/0/f1715584304365.pdf

IPI’s Guide to: Preservation of Digitally-Printed Images
文章連結:https://s3.cad.rit.edu/ipi-assets/publications/dp3_guide.pdf

IPI Guide to Preservation of Digitally-Printed Photographs
文章連結:http://www.dp3project.org/webfm_send/739

Inkjet
文章連結:http://dp3project.org/technologies/digital-printing/inkjet

Storage Recommendations
文章連結:http://dp3project.org/preservation/storage-recommendations

本文作者 瑋思影像

瑋思影像於2016年成立,專精於 ChromaLuxe 金屬照片製作。

瑋思影像負責人於2011-2014年在加拿大溫哥華研習攝影,曾任駐店藝術家,也舉辦過攝影個展。因為驚豔於ChromaLuxe金屬印像的視覺效果,決心專注於金屬照片的研究與製作。

瑋思影像不僅印製高品質的金屬照片,也是台灣最早協助藝術家製作金屬照片的印製中心,多件藝術家的作品已被台灣的藝術銀行典藏。